纪念863计划39周年:重启钱学森人体科学研究,正当其时
科学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虽未全然敞开,但每一次对未知的叩问,都可能带来改变人类认知的钥匙。在纪念863计划39周年之际,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人体科学研究构想,这一领域或许正蕴藏着解锁未来的关键密码。
历史回望:863计划的辉煌成就
1986年3月,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高瞻远瞩,提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863计划。这一计划凝聚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勇气,彰显了国家在科技领域大步迈进的决心。它是战略眼光与高瞻远瞩的结晶,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863计划实施的30年里,百万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863计划在2016年完成了阶段性使命,但它所激发的科技创新精神,依旧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钱学森的高瞻远瞩:人体科学的深远价值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就以其卓越的洞察力,提出“21世纪的科学珠峰是人体科学”的大胆论断。他开创性地将中医、气功与特异功能纳入人体科学的理论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开启了跨学科研究的全新范式。
钱学森先生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运用整体论与还原论辩证统一的方法,深入探索人体科学。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需要借助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人体的奥秘。
科学探索:未知领域的无限可能
钱学森先生对人体科学的研究,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回溯四十多年前,中国核科学家群体在研究中发现,量子纠缠现象与特异功能中的遥感遥测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隐秘的关联。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对未知信息的探索,极有可能为人类打开认识可视世界与不可视世界关联的新通道。
这些研究绝非某些人所诋毁的“伪科学”,而是对人类潜能的严肃科学探索,是科学家们在未知领域勇敢的开拓尝试。每一次对未知的探索,都可能带来科学的重大飞跃,就像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一样,起初看似不可思议,最终却改写了人类的认知。
当代意义: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对人类未知现象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表示,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更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中国作为科技大国,更应保持战略前瞻性,积极布局前沿交叉领域。将人体科学研究纳入国家战略,有望助力我国在未知科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地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实践路径:纳入国家计划的可行性探索
国家在科技项目组织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2025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中对四大慢病防治研究的大力支持,到广东省科技厅围绕脑科学等领域的重点布局,都表明与人体科学相关的研究内容正逐渐受到重视,这为将人体科学研究纳入国家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核心驱动力的今天,我们呼吁加大对前沿学科和交叉领域的支持力度,将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人体科学研究正式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让科学家们在攀登人体科学珠峰的征程中,不断探寻造福人类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为严新气功的受益者,我坚信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只有秉持开放、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在未知领域披荆斩棘,开辟出人体科学与气功科学的新天地,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这不仅是对863计划最好的纪念,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
[注] 中国核弹之父王淦昌王老(多次观看张宝胜“意念移物”表演)等四位科学家1986年3月向国务院提出的建议全称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我国高技术
王淦昌 张震寰 同框

南苑中学义演结束后,王淦昌王老(左)与功能人姚永明老师(中)和着军便装的张震寰主任(右)等人合影留念